论语学而篇第一第三章(96句文案精选)

 句子大全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1-20 08:47

论语学而篇第一

1、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

(1)、(7)人不知:此句不完整,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。缺少宾语。一般而言,知,是了解的意思。人不知,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。

(2)、       曾子曰:“慎终(1)追远民德归厚矣。”

(3)、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,做到人不知而不愠,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、注重修养、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。这些思想主张在《论语》书中多处可见,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。

(4)、“信”的涵义有一是信任、二是信用。其内容是诚实不欺,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,信特别与言论有关,表示说真话,说话算数。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。

(5)、这样的判定原则,正如鲁迅所说的,是歪曲的。历史在发展,社会在前进,人们的思想观念,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,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,后代超过前代,这是历史的必然。

(6)、子曰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

(7)、曾子说:“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理能谨慎,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,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。”

(8)、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,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、认真学习、慎重交友、过而能改等项。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,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、威严深沉的形象,使人感到稳重可靠,可以付之重托。

(9)、孔子说:“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,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。”

(10)、君子:《论语》书中的君子,有时指有德者,有时指有位者。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。

(11)、生命中每一分都不可逆,什么人都交往,势必迷失自己,甚至迷失心智,生命状态是迷茫、困惑抑或无聊,人生的轨迹不是向前、向善、向成功,而是停滞、犹豫、平庸。有人说,跟谁混,很重要。

(12)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,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
(13)、子贡说:“贫穷而不谄媚,富有而不骄傲自大的人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这也算可以了。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开开心心,虽富裕却又爱好礼仪的人。”

(14)、   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,他说“敬鬼神而远之”,就证明了这一点。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,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。在孔子的观念中,祭祀已经被异化,不单是祭祀亡灵,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,通过祭祀亡灵,来实行教化,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。

(15)、       儒家重视孝的道德,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,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,是不可能为国家尽忠的。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。只要做到忠与孝,那么,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。

(16)、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,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?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?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?”

(17)、本章讲了三件事情,学习与方法;交友之道;处事之道。

(18)、子zǐ 曰yuē :父fù 在zài 观guān 其qí 志zhì ,父fù 没mò 观guān 其qí行xíng ;三sān 年nián 无wú 改gǎi 于yú 父fù 之zhī 道dào ,可kě 谓wèi孝xiào 矣yǐ 。

(19)、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道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

(20)、这表明,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,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,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,则摆在第二位。

2、论语学而篇第一第三章

(1)、与 yǔ  朋péng 友yǒu 交jiāo ,言yán 而ér 有yǒu 信xìn 。 

(2)、有子即有若,是孔子所有学生中德行和学问最高的一位,据说孔子去世后,弟子们尊他为师,所以有子的观点能够代表孔子。在这一章里,孔子谆谆教导我们:“孝弟”是人之为人的根本,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“孝弟”,才能忠于国家,忠于人民。否则,便有可能犯上作乱,做出一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。

(3)、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,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,这就是尽孝了。其实,这样的孝,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。宋儒所作的注说,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,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。这样,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,否则便是不善。

(4)、译文: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,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?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?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?”

(5)、与道义相期者交流。人是群居动物,必须交流,重要的是与什么人交流;儒家认为应与志同道合、道义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态。

(6)、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,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,主张“以孝治天下”,汉代即是一个显例。

(7)、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,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。而本章所讲的自省,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。

(8)、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。孔子看到了这一点,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,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,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。

(9)、孔子说“刚毅木讷,近仁”,这句话刚好和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相呼应。

(10)、他重视学习,不自我封闭,善于结交朋友,而且有错必改。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。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,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,可以说,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,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,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。

(11)、    杨伯峻译注的论语,浅显易懂,这几日深夜阅读,颇有感慨!至于每人读论语,每次读论语可能都有不同的收获!至于论语的重要性,不必多言!

(12)、有朋:一本作“友朋”。旧注说,“同门曰朋”,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,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。

(13)、注释:曾子:曾子姓曾名参(音shēn)字子舆,生于公元前505年,鲁国人,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。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,以孝子出名。据说《孝经》就是他撰写的。

(14)、宪问第十四(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,以及对古人的评价)

(15)、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中,就把這個說字當作悅,解釋成「喜意也」,朱熹認為人人在學習之後,都應該在心中產生出歡喜的情感,但是真的會這樣嗎?可能未必吧!假如人人都能在學習實踐之後歡欣愉悅,那今天社會上的最低學歷,至少都應該是大學畢業,但是事實上卻不是,反而是厭惡學習的學生居多,抱怨上學的學生占多數,而且多數人的學習成果都很拙劣不堪,甚至出現了許多半途逃學放棄的中輟生。面對這樣的亂象,我就想大膽的質問孔子,難道您老人家是在唬我嗎?當然不是了,我以為這是因為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不肖子孫,在念書的時候不求甚解,是我們自己對「說」字的字義理解不夠的緣故,所以下面我就要徹底的分析這個說字的內涵意義。

(16)、鲁定公时,孔子曾任中都宰、大司寇(主管司法,与司徒、司马、司空三卿并列),鲁定公十二年(公元前498年),孔子“由大司寇行摄相事”,“与闻国政”(《史记。孔子世家》),政治生涯到了顶峰。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,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,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。先后到了卫、宋、陈、蔡、楚等国,都没有受到重用。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,曾整理删定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等,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《春秋》加以删修,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。孔子讲学,学生多达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。

(17)、 不 bù  好hào 犯fàn 上shàng ,而ér 好hào 作zuò 乱luàn 者zhě,未wèi 之zhī 有yǒu 也yě 。

(18)、(1)子: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、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,有时也泛称男子。《论语》书中“子曰”的子,都是指孔子而言。

(19)、第一節的關鍵字有第一個字是「習」字,習字的寫法是鳥羽飛在白日上,這是小鷹學習飛行的圖像,小鷹振奮雙翅,雖然經過多次的失敗,最後也終於能夠翱翔於天空,這就是反覆學習之後的成果,所以習字除了是指「練習」的動作,更有「重複多次」的意思。第二個關鍵字是「說」字,在古文中的說字有兩種解釋,第一種解釋是與「悅」字相通,這個悅字可以當作心情上的愉悅,也就是「欣慰」,因為對於自己多年來的修行,今天終於能夠學以致用,代表過去的努力沒有白費,可以上告天地下慰父母,所以感到欣慰,自己覺得感動,心中真誠的感謝過去師長殷殷教誨,這就是「說」,也就是「悅」。這個說悅,與「快樂」的心情是大不相同,因為說悅有欣慰感動的成分,是確實的認同與領悟,是能夠長久存在於思想意識中的一種情感。但是快樂的情感則是興奮雀躍的歡喜,這僅僅是短暫的興奮與滿足,而且稍縱即逝,並不會永遠停留於思想中。

(20)、5子曰:「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」

3、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体会

(1)、(2)学:孔子在这里所讲的“学”,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、乐、诗、书等传统文化典籍。

(2)、子路第十三(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)

(3)、这一章,孔子讲仁的反面,即为花言巧语,工于辞令。儒家崇尚质朴,反对花言巧语;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,说到做到,先做后说,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,只说不做,停留在口头上。

(4)、人跟人之间,最好的状态就是有话说话,没话静坐。两个人安静地坐着,但不会觉得尴尬,这才是朋友相处的最佳境界!

(5)、15子貢曰:「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」子曰:「可也;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」子貢曰:「《詩雲》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謂與?」子曰:「賜也,始可與言《詩》已矣,告諸往而知來者。」

(6)、译文:有子说:“孝顺父母,顺从兄长,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。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。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,根本建立了,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。孝顺父母、顺从兄长,这就是仁的根本啊!”

(7)、子曰:“君子,不重则不威;学则不固。主忠信。无友不如己者;过,则勿惮改。”

(8)、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
(9)、曾zēng 子zǐ 曰yuē :吾wú 日rì 三sān 省xǐng 吾wú 身shēn :为wèi 人rén谋móu 而ér 不bú 忠zhōng 乎hū ,与yǔ 朋péng 友yǒu 交jiāo 而ér 不bú 信xìn乎hū ,传chuán 不bù 习xí 乎hū 。

(10)、有子说:“礼的应用,以和谐为贵。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,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。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,有的时候就行不通。(这是因为)为和谐而和谐,不以礼来节制和谐,也是不可行的。”

(11)、忠:旧注曰:尽己之谓忠。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。

(12)、在孔子的观念中,祭祀已经被异化,不单是祭祀亡灵,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德继续和表现,通过祭祀之礼,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。因此,本章仍是继续深化“孝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。

(13)、孔子说:"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,不也很令人愉悦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也很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?"

(14)、斯為美;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」

(15)、自己与外界合作的时候很痛苦的时候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

(16)、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

(17)、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

(18)、孔子(公元前552或前551——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后期鲁国人。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、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

(19)、家庭也是“孝弟”教育的重要场所,在这一点上,应特别强调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。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父母如何对待上辈人,孩子会跟着学,不孝子孙的背后一定有一对不孝的父母。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,说有一位妈妈特别不孝顺,婆婆年迈有病,多年卧床不起,她让儿子把一个破碗放在奶奶床头上盛饭,从不涮洗,又脏又破。奶奶去世后,这位妈妈看到床头上的破碗,对儿子喊到:“儿子,快把床头上那个破碗扔掉!”没想到儿子说道:“妈妈,不能扔,等你老的时候我要留着给你用。”

(20)、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,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,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。”

4、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启示

(1)、    前段时间,送给亲戚朋友各种不同版本的论语,有朱熹注、有杨伯峻译注,希望对教育后代有所裨益!

(2)、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?”

(3)、译文: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,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,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。”

(4)、信:旧注曰:信者,诚也。以诚实之谓信。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,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。

(5)、先后到了卫、宋、陈、蔡、楚等国,都没有受到重用。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,曾整理删定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等,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《春秋》加以删修,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。孔子讲学,学生多达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。

(6)、也许有人说,讲“孝道”是封建礼教,当今时代过分强调这一点,会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。其实这二者不矛盾,“孝”是做人基本准则,“民主”是当今世界的潮流,在我们国家,没有“孝”做基础,这样的“民主”是危险的,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培养的人“有才无德”,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更大的危害。

(7)、(5)有朋:一本作“友朋”。旧注说,“同门曰朋”,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,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。

(8)、子zǐ 曰yuē :学xué 而ér 时shí 习xí 之zhī ,不bù 亦yì 悦yuè 乎hū。有yǒu 朋péng 自zì 远yuǎn 方fāng 来lái ,不bú 亦yì 乐lè 乎hū 。人rén不bù 知zhī 而ér 不bú 愠yùn ,不bú 亦yì 君jūn 子zǐ 乎hū 。

(9)、(论语)子路第十三27刚、毅、木、讷,近仁

(10)、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,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。儒家崇尚质朴,反对花言巧语;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,说到做到,先做后说,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,只说不做,停留在口头上。

(11)、图片:来自网络,我们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,立即处理。

(12)、《论语》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;若开篇前两个字是“子曰”,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;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,则取前三个字。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,仅可当作页码看待。

(13)、微子第十八(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、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)

(14)、《三十六计全集》(点开,音频“话题”里有全集链接)

(15)、子贡说:“《诗》上说,‘要像对待骨头、牛角、象牙、玉石一样,切磋它,琢磨它’,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?”

(16)、有若说:“孝顺父母,顺从兄长,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。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。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,根本建立了,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。孝顺父母、顺从兄长,这就是仁的根本啊!”

(17)、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,从动机上分析,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,多半是小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,另一方面,则是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,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,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。因而更喜欢诚恳朴实,刚毅木讷的人。

(18)、泰伯第八(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)

(19)、人不知:此句不完整,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。缺少宾语。一般而言,知,是了解的意思。人不知,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。

(20)、曾子说:“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,追念久远的祖先,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。”

5、论语学而篇第一朗读视频

(1)、(3)时习:在周秦时代,“时”字用作副词,意为“在一定的时候”或者“在适当的时候”。但朱熹在《论语集注》一书中把“时”解释为“时常”。“习”,指演习礼、乐;复习诗、书。也含有温习、实习、练习的意思。

(2)、在本章中,曾子还提出了“忠”和“信”的范畴。忠的特点是一个“尽”字,办事尽力,死而后已。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,“尽己之谓忠”。

(3)、学:孔子在这里讲的“学”,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、乐、诗、书等传统文化典籍。

(4)、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。如是,则永不落伍,永葆青春。有人说,你给别人一杯水,自己要有一桶水,甚至要有一河水。意思是,在指导别人的时候,自己要不断去学习沉淀自己的学养,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帮到别人,对方才能真正实现自游、畅游、远游,才能“直挂云帆济沧海”。

(5)、译文:孔子说:“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,不也很快乐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,不也很快乐吗?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,不也是君子吗?”

(6)、孔子说:“赐呀,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,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《诗》了。”

(7)、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
(8)、孔子说:“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恼怒,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?”

(9)、子禽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,抑与之与?”子贡曰: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

(10)、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,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,这是值得借鉴的。

(11)、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,要去招待他们,便会打乱原本的计划,所以难免不想朋友来,但孔子如何应对这些呢?一个字:乐。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如何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合作与变化,从学习中获得面对他人的力量。

(12)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。大贪官胡长清贪污国家资产几千万元,自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,然而他90多岁的老母却一至生活在农村,住在几间破草屋里,他每月只给母亲50元钱的生活费,还比不上他抽一包高档烟的钱,而且多一分都不给。这样的不孝之子,还能算人呢?他怎么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?不走上犯罪的道路才是怪事呢!

(13)、子zǐ 曰yuē :弟dì 子zǐ 入rù 则zé 孝xiào ,出chū 则zé 悌tì ,谨jǐn而ér 信xìn ,泛fàn 爱ài 众zhòng ,而ér 亲qīn 仁rén ;行xíng 有yǒu 余yú力lì ,则zé 以yǐ 学xué 文wén 。

(14)、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?”

(15)、有yǒu 子zǐ 曰yuē :信xìn 近jìn 于yú 义yì ,言yán 可kě 复fù 也yě;恭gōng 近jìn 于yú 礼lǐ ,远yuǎn 耻chǐ 辱rǔ 也yě ;因yīn 不bù 失shī其qí 亲qīn ,亦yì 可kě 宗zōng 也yě 。

(16)、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,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!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